胆结石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递太空奇妙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欢迎来到‘天宫课堂’!”12月9日下午15时54分许,记者在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的任务大厅看到,远在距地球表面公里以外的中国空间站内,3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向全国青少年挥手致意。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课了!大屏幕中,航天员的形态容貌清晰可见,舱内环境整洁明亮、一览无余。然而中心的科技人员却无暇欣赏精彩的授课,他们有的在岗位间穿梭忙碌,有的则是在紧盯链路传输状况。这仿若古人咏唱的“天涯若比邻”般的场景再度呈现在世人眼前,皆得益于“天链”中继卫星系统的强大功能及中心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付出。

“受地球曲率的影响,我们要想实现对中国空间站的长时间持续测控,必须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高的中继卫星系统支持。”中心总工程师单长胜介绍说。

“空间站绕地球一周大约是90分钟,假设王亚平开始授课时中国空间站正好运行到了中国正上方,那么到授课结束时,它已经到了地球的另一面。”对于中继卫星系统保障“太空授课”的能力,中心总体室工程师秦铭晨作了很形象的介绍,“中继卫星运行在距地面多公里的高空中,不仅可以精准捕获高度仅在公里左右的、处于运动状态的中国空间站,还可以进行图像、话音等高速数据传输。最重要的是,3颗中继卫星组网可以实现对中国空间站的持续不间断测控,可以保障航天员与地面进行音视频通话、在空间站内使用WIFI等等活动。”

年,成功实现三星组网的一代中继卫星系统顺利保障了我国第一次“太空授课”,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进步,如今我国已经有两代多颗中继卫星遨游太空,整个中继卫星系统的运行模式更加成熟,技术能力更加先进,随之而来的便是质量更佳的“太空授课”。

从大厅的屏幕中可以看到,航天员王亚平正在为大家演示浮力消失实验,中国科技馆主课堂的同学们专注地聆听授课,感受着太空世界的奇妙。

工程师王雪的孩子,此刻也正在教室里收看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雪告诉记者:“我已经能够想象到他回到家有多兴奋,那时我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他,妈妈目前从事的工作,就是在为中国空间站服务,太空授课的话音、视频就是由我们传下来的!”

王雪的话语引起了卫星岗位工程师赵斌的共鸣,年,赵斌刚刚从大学毕业来到中心工作,参与的第一次航天任务就是保障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特别是保障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让他印象十分深刻。

“光荣、骄傲!激动万分!”那一天,虽然赵斌刚刚值完一整个夜班,整个人十分疲惫,但还是看完了整堂授课才回去休息。8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赵斌自己也成长为了业务组长,当谈到第二次参与保障“太空授课”任务有什么感受时,他坚定地回答:“最大的感受就是更有信心了,这8年多来,我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中继卫星的建设成长,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强、保障越来越可靠,我的信心自然越来越足!”

放眼望去,同样信心十足的表情挂在每一名岗位人员的脸上。

“信心除了来自于系统体制机制的成熟进步和千锤百炼的任务摔打,更来自于每次任务前的充分准备。”软件分系统负责人同兰娟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每次任务万无一失,他们所在的岗位创新设计了一套“体检套餐”。

说着,她拿出了三张极具特色的表格,介绍道:“一张是日常状态体检表,岗位人员每日检查记录软件的运行状态,识别因累积效应引起的软件隐患,第二张是深度体检表,由软件配置项负责人每周对软件进行深度检查,评估软件的运行状况,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隐藏的隐患。最后一张,则是状态变化体检表,如果系统出现异常或状态变化,岗位人员即刻进行状态检查,判断变化对软件的影响域,评估其对任务的影响,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据了解,经过前期多次任务的验证,这一“体检套餐”可以帮助岗位人员掌握软件状态,提前识别风险,大大减轻了执行任务的压力。

“请问在空间站里,氧气与二氧化碳是如何进行循环的呢?谢谢老师!”

“好,这个问题请叶老师来给你回答一下!”

从屏幕上可以观察到,同学们与航天员之间的沟通延迟程度很小,对话几乎是“无缝衔接”。

“我们搭建的这条高速‘信息天路’其实是双向的,因为除了要将空间站内的信息传回,还必须把地面的指令、信息发送上去。”工程师刘雷的所在的地面站总体岗位,就肩负着中心联天接地的重要使命。

为了确保他们发上去的指令和话音数据传输链路稳定且准确无误,他们在任务前期与各分系统做了多次联调演练,特别是一套“模拟测试站”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模拟空间站的信号传输模式,让地面站的工作人员可以提前掌握自己收发指令、信息的准确与否,大大降低了任务的风险。

“虽然看起来我们在大厅的岗位不多,但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地面站一线忙碌着。”刘雷感慨道,“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我们少数的几人在岗位上做的一切决策,背后都是众多在一线场区同志们的支撑。”

“同学们,期待下次再见!再见!”伴随着地面授课现场传回的热烈掌声,大厅内也响起了一片欢呼。时隔8年多,“天路人”再次用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圆满保障了“太空授课”清晰流畅,将太空世界的奇妙通过一条“信息天路”传递给了全国乃至世界的青少年们。

天路漫漫,天链相伴。当记者问起才加入中心不久的助理工程师刘辛铭,“如果用一个词总结整个中心在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你觉得是什么?”年轻的90后小伙子思索良久后吐出了一个词:“陪伴。”

他的解释是:“如果中国空间站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那么中继卫星就像是将要陪伴它一生的好朋友,将它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报告给地面的‘家长’,将它光辉荣耀的时刻第一时间传递给全国人民,不断见证它的成长。”

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口中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任务总调度高泉认为这一词语是“可靠”、秦铭晨的答案是“稳定”、工程师李婉钰回答的则是“初心”……不同的回答代表着“天路人”不同的心路历程,但却传递出了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在未来无数个日日月月里,这群可爱可敬的人,还将和他们最亲密的战友“天链”卫星一道,永远昂扬向上地奋进在通往航天强国的道路上。(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章文通讯员王然、邹芳摄影:李源龙、王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