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2号成功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对接,我国的航天事业又迈出了一小步。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作为货运飞船家族的最新一位,采用了最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获得了亮眼的性能表现,尤其是占据头筹的运载系数,或者叫货物质量与总质量比,更是广受吹捧。不过美俄欧日也不是什么弱子,真的论起来,单独一个运载系数领先,还不够就坐稳世界第一的位置。
按年代来讲,俄罗斯的进步号是老资格货运飞船了,可以说是现在所有其他货运飞船的老前辈,年首次发射的时候,剩下的几种飞船都是计划还没有的状态呢。不过进步号也算是老骥伏枥了,在欧洲的ATV飞船退役之后,就成了现在国际空间站里,唯一可以承担燃料补加任务的飞船,国际空间站的轨道维持工作全靠它。
进步也是目前太空里最快的太空速递,2圈3小时的快速对接能力一骑绝尘,刚踏入快速对接门槛的天舟且还得有的追。
美国的那两因为不需要运燃料,只需要运干货物资就行,所以就有运载系数的先天优势,这点是其他人比不来的。真的说绝技,还是龙飞船的下行货运和复用能力,简单讲就是那玩意不光能把货运上去,还能把上面的物资材料运回地球,而且下行能力还是按吨算的,另外,这个飞船还是能多次重复使用的,对成本也是个巨大利好。
日本的HTV完全是个专用特化飞船,为了能把大型实验机柜这样的大型物资送到空间站去,搞了个4米直径的超大加压壳和方形的特殊对接口,所以自重上就显著的吃亏,但是这种大号物资也只能这么运,只能靠他运,所以咱也不能说这玩意就失败,人家本来就是为了运大件物资专门设计的,自然是有舍有得。
欧洲的ATV算是个超标产品了,近21吨的体型比其他家伙们都大了一圈,也诠释了啥叫大就是美,光是货就能装7.1吨,这个标准下天舟只有四点几吨的运力,按老前辈进步算更是一个顶3个。燃料补加舱比空间站核心舱自己的还大,能用来分摊核心舱轨道维持的任务。
换句话说,这飞船自己就能当空间站核心舱用,欧空局也确实有这么个计划,很可惜的就是没钱。但大带来的问题就是发射成本了,这是要拿阿丽亚娜-5那个重型火箭打的,成本实在是贵到有点吓人,一共打了5发就草草退役了。
所以,拿单纯的性能指标来斗兽棋,那除了已经有多年光荣服役历史的老前辈进步号飞船以外,价值并不是很大,毕竟各自有各自的任务需求,各自有各自的优化方向。龙飞船有把空间物资带回地球的能力,HTV有更大的加压舱段来运载机柜等大型内部货物,已经退役的ATV那体积就大了一圈,还能部分负担空间站核心舱轨道维持的功能,应该说各自达到了各自设计需求的最优解,天舟本身的性能,并不能说就超越他们达到了世界第一。
真的论天舟最有价值的新能力,那还得是部分模块化的设计,天舟实际上有3种不同的构型,分别是天舟1号的全密封式,天舟2号的半开放式,以及还没发射过的全开放式,用一种平台实现了国际空间站靠多种不同平台还没能完全实现的多任务能力。
全密闭的天舟就是个标准的传统货运飞船,内部的加压空间为空间站补给物资和燃料,而天舟2这样的半开放飞船则能利用开放空间带一些更大的外部设备货物,比如外部实验平台等等,塞不进对接口也不需要塞进对接口的设备。全开放平台则能带个5吨级的小舱段上天,把过去部分需要分两次发射的任务一次完成。这种开放式架构的模块化设计,从而实现多任务的能力,确实是目前其他所有的货运飞船都没有的。
当然咯,论货运能力,咱们也还漏了一个真正的BUG,航天飞机,那个玩意的货运能力才叫真正的一流,能带着7个人和20多吨货一次性送到近地轨道的能力,这其他的航天器可还真的没有,国际空间站那个硕大的桁架结构和上面的设备,那就都是靠航天飞机送上去搭起来的,指望一般的货运飞船,那肯定是不行。不过因为大型载荷真的有限,单纯做个送人的太空摆渡车实在是不划算,所以也退役个好几年了。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人类又有在近地空间进行大规模建设的需求,比如真桁架式的空间站,那说不定真的得把怪兽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