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平安回归地球,根据最新消息,神舟十四号要到今年的6月份才能发射,那么这期间我国的空间站处于“无人驾驶”阶段,如果遇到极端情况安全吗?如何保障的呢?
神十三乘组创立多个首次,成绩斐然
神舟十三号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出差三人组”,在我国的空间站驻留6个月开创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多个“首次”和“第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敲下黑板:建议小朋友们拿出笔记记下来,说不定会考。
第一,首次实施了“径向交会对接”。
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后,首次采用自主快速交会技术,入轨后6.5小时内就完成了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然后飞船、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及三号形成了组合体,在轨运行了6个月;
第二,首次实现超长时间太空驻留任务。
神舟十三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历史上里程碑的一页,三名航天员在轨生活、工作6个月,这对航天员们的身体素质、业务素质都提出了重大挑战,背后是我国空间站综合保障的重大验证;
第三,首次执行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
神舟十三号发射时,同一发射场的神舟十四号已经伫立等待,这种“滚动备份”模式是为应对突发状况准备的,一是防止在轨飞船出现故障,待命飞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发射,这是我国空间站首次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模式,这意味着空间站任务进入日常化模式。
第四,首次实施“快速返回”技术。
神舟十三返回时间由原来的一天时间到现在8小时左右,绕飞地球从11圈压缩到5圈,极大地提高了返回任务的执行效率,航天员们也不用在“下班”路上不断的绕圈圈。
而神舟十三在轨期间也创立了更多“第一”,王亚平成为我国第一位出舱,实现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航天员们第一次在太空过新年;第一次利用机械臂操作飞行器转位……
可以说中国航天就是在不断地刷新“首次”和“第一”,三位航天员以优秀的身体素质、过硬的专业素养出色地完成了全部任务,并且他们以博学多才的技能,让我们对太空充满了期待。
神十四、十五乘组已选定,会有哪些人?
神舟十三号返回后,又传来了更多的消息,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乘组的航天员一直在训练,下半年陆续发射升空,并且乘组名单已经敲定,而神舟十四号在6月份就要执行任务,到底是哪几位航天员参与呢?
第一批航天员中,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都执行过飞天任务,并且都还在役,四次备份的航天员邓清明能否圆梦呢?
第二批航天员中,刘洋、王亚平、陈冬、汤洪波、叶光富、蔡旭哲、张陆在役,其中王亚平、叶光富、汤洪波刚刚才执行完神十二、十三的任务,而刘洋、陈冬曾经执行过飞天任务,蔡旭哲、张陆很有可能参加后续任务。
而实际上我国的第三批航天员也已经选拔完成,其中有从飞行员选拔的航天员,也有专门培养的载荷科学家,一直在训练着。
根据“老带新”的惯例,老一辈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刘洋、陈冬等都是热门人选,其中景海鹏已经执行了三次任务,这次如果担当中流砥柱的指令长也在意料之中。
如果需要男女航天员的话,中国首位执行太空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也是最佳人选。而新人方面,蔡旭哲和张陆,以及多次备份的邓清明都有可能。
目前第三批航天员名单还没有公布,空间站进入建设的热潮,“梦天”和“问天”实验舱也会陆续对接,这就需要航天员和专职的载荷科学家一同前往,也许会有更多的新面孔为大家熟知。
当然,究竟谁会是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乘组成员,都是动态评估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一切消息以载人航天办公室发布为准。
随着神舟十四、十五任务开启,中国空间站将会迎来在轨“交接班”,人数最多时可达6个人,目前三个睡眠舱就有可能变成了“上下铺”,空间站也会进入常态化实验阶段。伴随着新一代飞船的使用,快速更多人往返将成为日常太空生活的一部分。
就在神舟十三号乘组打扫卫生,收拾回家的时候,空间站迎来了无人值守模式,那么这时候空间站如何运行?遇到突发状况如何保障安全的呢?
空间站无人驻守阶段,安全问题如何防范?
首先,神舟十三号下班时,已经打扫干净,收拾妥当,他们离开后,天和核心舱进入无人模式,灯光、温度、新风等系统都会进行切换,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由飞船自动按照既定轨道驾驶,而负责任务的大后方一直都在保障运行,任何情况,北京飞控中心都会说出“北京明白”,并且按照既定飞行程序执行任务。
其次,我国最近对外已经正式公布了空间站的飞行轨道数据,这实际上是对全世界宣告:“我在这,你别过来”。同时我们也会加强空间环境、空间目标碰撞的预警,以便于提前准备避险措施。
最后,我们“双备份”模式下,可以随时应急发射,快速实现有人状态的切换。并且在庞大并且完善的测控网络的支持下,不但能够进行紧急避险措施,还能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运行和处置。
也就是说如果遇到太空垃圾或太空风暴等非人为因素,飞船自行调节,就能避险;而真的有人为因素进行破坏,依靠测控网和快速反应的火箭系统,我们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拦截或者处置。
正如国外网友所说的:中国航天,越封锁越强大。
总结
其实,从“工程”开始建立之初,我国就全面规划了各体系的发展路径,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空间站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以独立自主的技术,完成了空间站的全部建设任务规划,也必将成为太空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太空。
假如有一天,中国人在空间站、月球种上了菜,也千万别奇怪,因为我们的科学家实际上已经研究了13年之多,大家想到的和没想到的,在我们伟大的航天工作者手中,悄然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