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又一逆天工程深海2000米建空间站 [复制链接]

1#

上有天宫,下有龙宫,中国的“龙宫一号”深海空间站究竟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进行深海探索?神秘的海洋又有哪儿些资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主题:中国深海空间站。----引子

大家好,我是大牛。最近,中国的太空空间站传来喜讯,“天宫一号”空间站的建设进入到关键时期,殊不知中国在深海也有一项深海空间站的计划,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本着低调的原则,没有重大突破就默默发育的中国,往往一出手就技惊四座!我们本期文章的主角,就是有着中国水下龙宫之称的:深海空间站。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人类对于海洋的了解

对于地球的了解,人类所知道的并不多,其中最陌生的环境就是海洋。地球上有13亿立方公里的水资源,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0,其中60%的海洋深度都达到了1.6公里,所以准球的来说地球应该叫做“水球”。而想要了解海洋,最近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潜入海洋,亲眼去看,但是就这样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步,一点也不比人类探索火星来得简单。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正是由于海洋特殊的险恶条件,使得人类对于海洋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表面。根据相关学者的统计,地球上95%的海洋和99%的海底,还一直处于没有被人类系统探索的状态,所以对于海洋来说,人类陌生的很。即使从年人类开展现代深海探测到现在,人类对海洋的了解并没有比九十年前多多少,但如果要比较的话,对于深海的探索甚至不如火星。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深海探测的难度

其实所有科研人员在进行深海探测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海水压力”。要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抹香鲸,也只能偶尔下潜到米的深度,就是说抹香鲸也只是在“海面上”活动。在海洋中,每下潜米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如果真的到达水下00米的深度,人类所要对抗的力量就会达到0个大气压,如何来形容这个压力?这就好比一只蚂蚁要背起一辆小轿车的重量,没有任何可以存活的可能。如果人类真的出现在世界上最深的10米的海底,很难想象被整个海洋压在身底下是什么感觉。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第二个问题依然是气压。因为人类虽然可以借助深海探测器下潜到海底,但是探测器为了对抗深海的压力,依然需要调节探测器内的气压,而不断增加的内气压,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损伤。就拿呼吸为例,人体的呼吸系统会遭受很大的影响,只能呼吸经过特制的氧气,此时探测器里的氧气已经在高气压的作用下变成了“毒气”。不仅如此,深海探测会使人体的血液溶解性发生变化,所以浮出水面的过程要缓缓上升。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第三个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黑暗,太阳的光线是无法穿透米以上的海水的,越往下潜,只会是漆黑一片,而且能见度极低,基本上只能采用雷达对周围进行探测。而且还会面临寒冷、深海腐蚀性等问题,要大牛说,最恐怖的就是深海的那些生物,谁也不知道在还未被探索的深海中,到底有没有像“哥斯拉”那样只会生活在深海的怪物,或者是比抹香鲸还要大的生物,又或者“海王”就生活在这里呢?所以说未知的生物才是最恐怖的。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深海资源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居然还有这么多没有被人类所了解的区域,总感觉有些不合适。从年1月23日美国首次实现载人潜水器下潜到水下米后,至此之后的52年里,再也没有第二人可以突破,直到年美国的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独自一人下潜到米的深度,再次实现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半个世纪内,人类成功登上月球的有12人。那为什么现在又要重提深海探测呢?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人类对于神秘的海洋还是十分向往的,虽然海洋事业的发展较慢,但是对于海洋的探索是必然的,谁也不会允许让未知的事物存在于人们身边。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在海洋的深处,不仅仅有千万吨级的石油资源,还有数不清的稀有矿藏。特别是被人类称为新能源的“可燃冰”,就隐藏在水下米的海底,据有关数据表明,已知的深海可燃冰储量能够供人类使用0年。在这个能源消耗巨大的时代,新能源的发现无疑是众多国家“疯抢”的现象。尤其是海水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核聚变燃料氘氚元素。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中国“龙宫一号”深海探测器

正是基于对海洋的探索,还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中国在年后开始加大力度对于深海实验的研究,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科研计划,在年到年,“蛟龙号”先后成功取得0米级、米级、米级的深海纪录,一步一步的强化了中国的深海作业能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又一个深海探测利器也在同步进行着紧锣密鼓的研究,它就是中国首个实用型深海移动工作平台“龙宫一号”。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曾在何时,中国就流传着龙宫的神话,这个寄托中国人美好愿望的“神祗”,终于在近日成为现实。如果说蛟龙号是神舟飞船,那么“龙宫一号”就是深海的空间站。这个被英国专家指出在科技领域已经超越美国的超级工程,是怎样的存在?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龙宫一号”是我国在水下米的地方,特意建造的用于海洋探索和开发海洋资源的工作平台。根据我国深海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小型深海空间站试验艇的研制;第二步是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的研制;第三步就是研制实现水下逗留时间60天的深海空间站。目前我国已经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计划,第三步还在紧张的研制阶段。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我国目标在年到年之间,建成长度达到60.2米,型深9.7米、型宽15.8米的深海空间站,它的正常排水量可以达到吨。这样一个“深海空间站”可以说得上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深潜的工作,还拥有各种生活设施,满足科研人员的生活所需。同时装备核动力系统以及一系列的深海科研设备三十多人的科研,可以保障一支系团队,在水下深度米左右的地方进行为期60天的深海科研生活,这一个深海研究基地或许就会成为深海潜航员们未来的家,像太空空间站那样,常年有人驻守。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深海空间站的发展

其实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建造深海空间站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开始了深海探测的比拼,这么看来,当时两国真的是不管做什么都要比一下,无论是上天还是入海,都不服输。于是在年,美国率先研制出能在海底可以进行长时间工作的“NR-1”深海空间站,从当时的数据来看,这个深海空间站长45米,排水量为吨,可以潜入水下0米的深度,同时采用核动力发电,可以供13个人在海底工作15-20天。“NR-1”的主要任务是绘制海底地图,进行地质勘测,水下搜索、海洋研究等。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看到美国的发明,苏联也紧随其后,在70年代连续研制出三款深海空间站,分别是第一款代号为的深海空间站,采用的是钛合金材料,最大潜深约米,采用核动力发电。第二款是代号为的深海空间站,于年交付部队,具体数据保密。第三款是代号为的深海空间站,在年下水,排水量吨,最大潜深米,可以容纳25名人员。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这么多年来,美苏两国都没有放弃对于海洋的探索,虽然他们两国比中国更早开展深海空间站的研制,但是从时间上不能看出,进度着实缓慢,而且所得的科研成果也十分有限。相较之下,我国的深海空间站虽然发展较晚,但是后来居上,目前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中国的“龙宫一号”,它可以长周期、全天候地在米左右的深海进行作业,让我国在探索深海资源等方面大展身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好了,本期文章就是这样,不知道各位对中国的“龙宫”是否好奇?大家对于深海又有哪些幻想?欢迎给牛总评论留言,记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