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 http://www.jk100f.com/从年到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五号,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短期停留到长期驻留……从1数到15,你会想起什么?浩瀚征途,永不止步,致敬坚持不懈的奋斗者!
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策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作为项目工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和东风着陆场。
神舟一号,年11月20日发射,无人在轨飞行21小时11分。
神舟二号,年1月10日发射,无人在轨飞行6天18小时22分。
神舟三号,年3月25日发射,搭载模拟人在轨飞行6天18小时39分。
神舟四号,年12月30日发射,搭载模拟人在轨飞行6天18小时39分。
神舟五号
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在飞行了21小时28分后,神舟五号飞船于年10月16日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航天员杨利伟:我感觉非常良好,我们的飞船非常正常,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神舟六号
年10月17日,在经过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返回舱成功着陆,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出舱,这是我国第一次实现多人多天载人飞行。
航天员费俊龙:舱内的生活工作环境很好,现在我们感觉到身体状况不错。
神舟七号
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返回舱安全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全部自主出舱。神舟七号在返回搜救中首次采取了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模式。任务中,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航天员翟志刚:我代表中国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使命光荣,充满挑战,结果圆满。
神舟九号
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返回舱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及我国首名女航天员刘洋,成功着陆。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中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实施载人交会对接。
航天员景海鹏:我们圆满顺利地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现在我们平安地到家了。
航天员刘旺: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回家的感觉真好。
航天员刘洋:天宫就是我们在太空的家,很温馨很舒适。
神舟十号
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返回舱准确降落在预定区域,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顺利出舱。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为后续空间站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神舟十号任务首次开展了“天宫课堂”活动。
航天员聂海胜:脚下这片土地对我来说很熟悉也很亲切,回家的感觉真的好。
航天员张晓光:我们是追梦的人,也是圆梦的人。
航天员王亚平:愿全国的青少年朋友们都有美好的人生梦想,有梦想就能成功。
神舟十一号
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在轨工作33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
航天员景海鹏:神舟十一号报告,01感觉良好。
航天员陈冬:02感觉良好。
神舟十二号
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东风着陆场首次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
航天员刘伯明:在咱们中国自己的空间站进行太空漫步,是我的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航天员汤洪波:我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神舟十三号
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首次实施快速返回,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航天员叶光富:首次飞行就长达半年之久,确实是一个考验,目前我们的身体都很好,请大家放心。
翟志刚:正是我们国家强大才给我们搭建这么高的工作平台,我为我们伟大祖国感到骄傲。
神舟十四号
年12月4日晚,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安全返回。
航天员陈冬:六个月忙碌而又充实的太空之旅,很有幸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建成。我们像流星一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
航天员刘洋:回到祖国的怀抱很踏实很安心,中国航天永远值得期待。
航天员蔡旭哲:首次六个月的飞行,星河灿烂,一览无余。希望有朝一日重返太空家园。
神舟十五号
在北京时间年11月29日晚11点08分,神州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因此发射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神舟十五号发射之后,经过了6.5个小时顺利与空间站进行了对接,与之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行了会面,并留下了珍贵合影。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太空站6个型号舱段组合体结构和6名航天员在轨驻留。
在神舟十五号乘组进入太空站之后,中国太空站将形成具有六个型号舱段的合体结构,达到目前空间站的最大构型,总重将近吨。
这也是中国首次使用在轨轮换制度,让新乘组先登上空间站,把老乘组换下来,以此保证空间站始终有人值守,对于空间站的延续性运营和开展长期科学实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不能换乘神舟十五号飞船回家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在空间有两艘神舟飞船,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飞船。神舟十四号飞船的航天员已经在太空完成了他们的任务。按道理来说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是能够选择乘坐神舟十四号还是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地球的,但现实是他们只能乘坐神舟十四号飞船回家,因为两艘飞船不一样。
都是神舟系列飞船怎么会不一样呢?这是很多人疑问的问题。其实,我们国家的每艘神舟飞船都不一样,它们都有一定的差别,因为每艘飞船的发射时间及返回时间的环境条件不一样,每艘飞船执行的空间任务也存在一定差异。
每艘神舟飞船发射前它的返回时间其实就已经确定了,已经确定在哪几天返回地球了。首先神舟十四号飞船选择在晚上返回,这在之前只有一次,其他的十二次都是在白天返回。
神舟飞船白天与晚上返回差别是很大的,地面指挥中心对飞船的监控,飞船返回舱的搜救工作等都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飞船的在设计上是有一定差异的。
另外神舟十四号飞船选择的是十二月份返回,神舟十五号飞船按照要求应该在年5月份返回,一个是夏天返回一个是在冬天返回,所以它们的设计有的地方相差很大。
现在东风着陆场的气温非常低,最近几天东风着陆场的气温都在零下二十多度,这个温度对于飞船着陆、搜救都是极大的挑战,这正是这个原因神舟十四号飞船与神舟十五号飞船在设计上会有一定差距。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对神舟十四号飞船比较熟悉,这就像开车一样自己的车怎么操作、性能怎么样、怎么开感觉好自己非常清楚,换其他的车开那么在操作上就会生疏很多,有点甚至不能启动。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飞船的设计寿命的问题,我们国家的神舟飞船是有使用期限的。根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总装主任设计师任长伟的介绍,神舟飞船的在轨寿命一般都在半年以上。
如果这次神舟十四号飞船的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那么神舟十四号飞船只有留给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乘坐了,到时候神舟十四号飞船已经在空间站停留一年多了,这可能会超过神舟十四号飞船的在轨寿命,所以为了安全神舟十四号飞船的航天员只能乘坐神舟十四号飞船回家。
中国空间站组合体首次形成最大构型
从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此次神舟十五号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在19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2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工作。在短短不到两年内,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如期完成。
按计划,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最大的构型,总质量近百吨。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五号乘组将迎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明年5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11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模拟图像。
此前,在轨运行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船就位后,空间站组合体最大构型首次形成,天和核心舱发射质量22.5吨,两个实验舱为23吨级,再加上重约13.5吨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以及两艘8吨多的神舟载人飞船,总质量近百吨,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航天器组合体。
而未来,中国空间站将在轨运营10年以上,并且预留了机、电、热等扩展接口,具备在现有三舱构型基础上,扩展对接3个新舱段,形成约吨六舱组合体的扩展能力。
欢迎其他国家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
“对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我们一直持欢迎态度。”在11月28日举行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季启明作上述表示。季启明说,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选派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需求,我们与相关方面也正在开展对接协调,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培训国外航天员的相关准备工作。
探索未知宇宙,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国际合作是航天发展的趋势潮流。在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多个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共同遴选的多个空间科学应用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相关载荷将于明年开始陆续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中国空间站进入到应用发展阶段后,将继续秉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更多、更深入的务实合作,让中国空间站的科学技术成果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