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此次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图为青少年向航天员提问。中国科技馆供图12月9日,距地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一个旋转的陀螺出现在大屏幕中央,随后传来“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声音,“欢迎来到天宫课堂”。这是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的开场。这个声音,张舒琪再熟悉不过。8年前,她还在读高二,从电视里看到太空授课,就有来自王亚平的声音,也有同样的陀螺演示,那是我国在神舟十号天宫一号任务期间开展的第一次太空授课。张舒琪感到奇妙、有趣、兴奋,从此她对于航天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如今,8年过去,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中不少人正在上演着一个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张舒琪就是其中一位。今年,她成为一名空间站任务飞控试验队员,和身边的同事日夜守护着天上的航天员英雄,既自豪,又幸福。无独有偶。她的同事,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厂焊接成形制造中心的李什博也有着类似的成长故事。8年前,李什博第一次观看太空授课时还是一名学生,对航天知识充满了好奇,尤其对航天器有着浓厚兴趣。8年后,他成了空间站大型金属舱体焊接装配团队中的一员,看到航天员在他参与研制的空间站中授课,心中无比激动。前不久,还有一群大学生上了热搜,他们研发的“宇宙八音盒”卫星乐器装置,将收集外太空的波形数据,聆听宇宙八荒的声音。这一创作灵感,正是来自8年前的那堂太空授课。……“最高”讲堂种下的梦想种子,已经发芽了。一只陀螺转出航天梦24岁的王楠上一次观看太空授课时,还是山东省高密一中一名高二学生。8年前的那个夏天,得知神舟十号任务将有太空授课环节的消息后,王楠每天都在盼望电视直播的到来。那时,“太空授课”这几个字对大家来说还很陌生,身边的同学也不太理解,她为什么总会在提到它时眉开眼笑。于是,她便动员全班、甚至全年级的同学一起看看“这个课到底有多神奇”。她至今忘不了那个上午:年6月20日10时左右,在中小学这已经是第三节课的时间,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接着,这块小小的屏幕,与太空相连。电视里传来王亚平的声音,王楠和全班50多名同学一起,看到王亚平在失重环境下演示的陀螺、单摆和水球实验,以及在地球上很难实现的“特技”动作。让王楠欣喜的是,刚刚在课本上学到的“牛顿定律”“宇宙速度”,被航天员以如此特别而又直观的方式进行了验证。在“水球倒影”的镜头里,王亚平水汪汪的大眼睛和波光流转的水球相映成趣,以及俏皮的一句“你看,透过水球,你们还能看见我的倒影呢”,整个画面定格成为“太空课堂”留给王楠最美好的一帧记忆。填报高考志愿时,因为总能在发射直播里听见“某某测控站”或“某某测控船”,王楠毫不犹豫地把6个平行志愿的首选专业全部填成了“自动化”或“测控”。后来,她进入到自己心仪的测控专业学习。年,王楠保研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坐在北航的实验室,她研究起了惯性导航系统里的陀螺仪。巧的是,当年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讲解的内容之一就是“陀螺的定轴性”。“可能这一只小小的陀螺,就是维系我与航天员之间转动不停、坚定不移的缘分吧!”王楠说。现在,她已研究生毕业,正式成为一名航天人。追着航天员脚步长大年,王京天7岁。但他至今记得那年9月的一天,晚饭过后,他早早蹲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晚上的特别报道——神舟七号发射任务。时间一分一秒流逝,“10、9、8……2、1,点火!”随着一声声清晰而响亮的口令,王京天从屏幕中看到了发射塔下的火光,听到了发动机的轰鸣声,他激动地跳了起来。几天之后的出舱直播,航天员翟志刚一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再次让他激动万分。这之后,王京天每当听到有关航天的消息,都会竖起耳朵。5年后,神舟十号任务官宣的消息中,有一句话引起他的注意:“航天员后续将开展一系列空间实验,包括太空授课……”那时的他,已是一名初中生,上课自然是每天的日常,但太空授课这一新鲜事物倒是第一次听到。授课当天,他在学校和同学提前守候在电视机前,画面切到“太空教室”,他看到王亚平“飞”了过来,亚平老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迅速打开了话题,讲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以及牛顿定律等。“这堂课虽然不长,但令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能够创造全球最大的‘课堂’,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王京天说。此后几年,他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