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5 17:58:00
5月8日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返回舱成功着陆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新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8日12时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试验船发出返回指令,整船制动后,于13时33分服务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试验船返回舱姿控发动机点火建立再入姿态,13时49分,试验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到达着陆现场开展处置。自5月5日18时整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试验船在轨飞行2天19小时,通过7次自主轨控将轨道抬升至远地点为公里左右的大椭圆轨道,制动后以超过每秒9公里的再入速度返回,为返回舱创造了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再入的热流条件;再入返回阶段,试验船通过新型返回制导策略控制再入飞行过程,以群伞减速、大型气囊缓冲着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接下来,你将看到:一、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太空旅程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黑科技”三、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自述四、神舟系列飞船的11次飞行任务五、来自“长征火箭”的告白一、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太空旅程00:月5日,18:00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5月5日,约18:08船箭正常分离,随后完成飞行姿态建立、太阳电池翼展开并跟踪太阳、中继天线展开并建立通信链路等平台功能初始化工作。截至5月7日共按计划完成了7次轨道控制,将轨道抬升至远地点为公里左右的轨道。非变轨期间开展了泄漏碰撞检测系统试验、时间触发以太网控制电子试验、空间增材制造系统试验等多项载荷试验。任务期间,试验船姿态稳定,供电、测控联络均正常,整船状态良好。5月8日,约12时开始返回制动,完成服返分离、建立返回姿态等动作,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在距地面约8公里高度依次打开减速伞、主伞,距地面2公里左右缓冲气囊开始充气。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后完成缓冲气囊排气、脱伞、发出着陆搜寻信标等动作,等待回收。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黑科技”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面向我国载人月球探测、空间站运营等任务需求而论证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提高我国载人飞船的乘员人数和货物运输能力。试验船采用返回舱与服务舱两舱构型,通过配置不同的服务舱模块来适应近地空间和月球探测任务。1.在轨开展空间试验本次任务中,新飞船试验船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了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关键技术,获取重要飞行参数,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改进积累飞行数据。试验船飞行验证的成功实施将为研制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实现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载人深空探测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开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篇章。01:40新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已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验证了微重力环境下复合材料3D打印的科学实验目标。这次打印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蜂窝结构(代表航天器轻量化结构),另外一个是航天科技集团CASC标志。2.无毒发动机、10吨推进剂与自主控制在轨飞行阶段,试验船返回舱首次采用了国际上推力最大的单组元无毒发动机。该发动机使用的HAN推进剂具有无毒、无污染等优点,后续将全面替代现有推进剂,进一步提高航天员的安全性。试验船还首次采用了国内目前空间飞行器用的最大容积表面张力贮箱,贮箱壁与一张A4纸的厚度相近。贮箱装载了10吨左右推进剂,让试验船具备了更大的轨道机动能力,助力试验船进入远地点为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为大再入角高速再入返回创造了充分条件。2天7次的自主变轨中,与以往由地面人为控制变轨、进行天地交互和轨道修正的状态不同,此次7次自主变轨完全依靠试验船自身来完成。综合电子系统和GNC系统就像飞船的“大脑”一样,综合分析并处理试验船飞行状态。综合电子系统自主生成轨控期间飞行程序,GNC系统自主确定行驶路线并进行导航,还能实时掌握飞船当前的位置和速度,并自主控制轨控发动机开关机,最终到达目标大椭圆轨道。3.返回舱重复利用、群伞与气囊再入返回阶段,试验船首次采用的新型防热材料与结构经受考验。整个防热结构在重量同比降低超过30%的基础上,防热效率比神舟飞船还要高,不仅承受住了再入返回过程中最高多摄氏度的高温烧蚀,守护了返回舱的安全,而且首次采用可拆卸设计。返回后将烧蚀过的防热结构拆卸,更换一套新的防热结构,并对返回舱进行一次“体检”,返回舱就能投入下一次任务。试验船返回过程中,到达指定高度后,两具减速伞和3具主伞依次打开,这是此次飞行首次采用的群伞气动减速技术,成功将返回舱的速度从“飞机飞行速度”降为“汽车市区行驶速度”。落地之前,6个气囊顺利充气打开,首次新型减速缓冲方案帮助舱体平稳“软着陆”,最大程度保证了返回舱的安全、完整回收。据了解,新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比神舟飞船重一倍多,所需伞面面积更大。但如果是单具伞,面积就要将近平方米,如此大面积对加工、折叠包装都会带来困难,综合考虑下,设计人员选择了群伞的方案。此次飞行另一主要任务是获取在轨数据,为未来研制提供科学支撑。设计人员为试验船量身定制在轨数据获取系统,该系统通过测量返回舱大底和侧壁表面特征点的压力和温度,获取了返回舱高速再入过程的气动力和热特性参数;通过多种传感器网络,获取了船箭分离冲击载荷,以及运载发射、在轨飞行和返回着陆过程的载荷环境。而这些宝贵数据都保存在试验船的“黑匣子”中,为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三、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自述未来,这款航天员的新“座驾”,将成为中国航天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或许你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新飞船的秘密?不用急,让它自己告诉你。在轨飞行模拟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的“终极三问”,却难不倒我,因为有一群聪明的设计人员已经替我想得明明白白了。新一代载人飞船,顾名思义就是全面升级的天地往返交通工具。这次亮相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就是我的“试验版”,还不是最终的“定型版”,主要是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关键技术进行飞行验证。后续飞船会不断改进,所以未来的我一定更完美。提起中国载人飞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我的老大哥神舟飞船了。你可能要问,既然有成熟的飞船,为什么还需要我呢?因为当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月球和更遥远的深空后,神舟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更宏大的梦想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如果说,神舟飞船解决的是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的问题,我解决的则是如何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更经济地进入太空,开展更遥远深空探测的难题。相比神舟飞船,我可以飞得更远,不仅可送航天员往返离地球近公里的中国空间站,还能完成38万公里外的载人登月甚至去更远的星球探险;相比天舟飞船,我能够从近地空间站下行运输货物,有着二者兼具的强大本领。同时我还有可重复使用的优点,可以降低成本,大大提高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但我们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我们的存在丰富了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可以根据任务需求个性化选择。我长什么样?对于飞船家族来说,颜值跟实力密切相关。我有着流畅的倒锥型钝头体气动外形。相比神舟飞船的钟型,倒锥型空气升阻比更大,能让我在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返回时,依靠空气阻力减速,更加平稳、精准地落地。我个头很大,身高近9米,腰围约4.5米,体重超过20吨。跟“三座”的神舟飞船相比,我在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时可以一次运送6、7名航天员。跟神舟飞船三舱结构不同,我由两舱构成:返回舱是整船的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居住的地方;服务舱提供我的动力和能源。以前航天员的生活工作需要在2个小舱之间往返,而我的返回舱空间更大,未来里面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做“隔间”,打造工作区、娱乐区、餐饮区以及卫生区,为航天员提供更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我的返回舱穿了2件“衣服”,“内衣”用新型金属材料做成,相当于墙壁的作用,围出了航天员的驾驶室,密封性好、舱内视野遮挡少。“外套”由耐烧蚀的新型轻质防热材料打造而成,与神舟飞船的“外套”相比,重量降低了30%,防热效率更高,而且首次采用可拆卸更换设计,将有效提高可重复使用率。我头上还有一顶漂亮的“帽子”,可以保护脆弱而娇贵的对接机构,这是航天工程师们用防热材料为我设计的。和其他飞行器对接时,可以把“帽子”摘掉露出对接机构,等返回地球时再把“帽子”戴上,保护里面的设备不被烧坏,实现重复使用。我有哪些优点?设计师们围绕“安全可靠、以人为本,智能自主、覆盖全程,组合多能、高效集成,自主可控、推动发展,重复使用、降低成本”的设计理念,将让我拥有“安全、舒适、经济、智能”的多重优点。我的返回舱内,航天员和平台设备实现了分区布局。舱内只安装环控生保、人机交互等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生命安全和飞船操控的设备,大量平台设备被妥善安置在“内外衣”的夹层里。这不仅让舱内空间更大,也最大程度避免了大量设备和航天员共处一室的安全隐患。为了实现多功能使用,设计人员还像搭积木一样,通过使用相同返回舱、配置不同服务舱模块的方式,让我不仅可以去近地空间站做客,还能到月球甚至更远的深空转一圈。在满足多种任务要求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研制成本、缩短研制周期。除了整船模块化,返回舱也采用模块化设计,载人运输时配置环控生保、座椅、仪表、手控操作等设备,载货运输时配置货架、货包。这让我可以根据任务需求,从“太空巴士”变为“太空货车”,既能把航天员送到空间站,也可以给空间站运送大量补给物资,或者把空间站里的试验样品带回地球。为了提高可重复使用率,设计师们精打细算到每一个细节。像星敏感器、计算机等高价值设备,过去都放在服务舱里,落入大气层时全被烧毁。现在这些设备统统放在返回舱,跟着我返回地球,下次任务接着用。我的未来不是梦早在年,“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已经利用长征七号首飞的机会,成功验证返回舱的气动外形等关键技术。这次我的“试验版”更进一步,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更多关键技术进行飞行验证。有专家评价说:“这次飞行试验的成功可实现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由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为我国载人登月飞船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这让我觉得使命重大。我也将不负众望,在这次试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接过接力棒,让中国人探索深空的脚步走得更稳健。不过也别认为我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设计师们常说,未来的航天是平民大众的航天,也许有朝一日,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太空旅行。在设计中,他们一直在努力让我变得更加安全、宜居,甚至想让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能够直接在我身上充电、上网,用起来就像在地面上一样便捷。或许有一天,我也能和你一起去太空吧,想想就好激动!四、神舟系列飞船的11次飞行任务1.神舟一号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于清晨6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二F火箭发射升空,它是我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神舟二号年1月10日1点零分,神舟二号无人飞船由长二F火箭发射升空。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神舟三号年3月25日22点15分,长二F火箭发射神舟三号飞船升空,完成了预定的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基础。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冗余设计,为成功上了“双保险”。4.神舟四号年12月30日,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长二F火箭首次按最终载人飞行技术状态圆满完成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此前,为了给火箭保温,发射试验队想出用热风机、空调等24小时给火箭强行送暖的办法,还将多床被子包裹在火箭的关键部位上。5.神舟五号3年10月15日,长二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进行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安全返回主着陆场。这次飞行任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6.神舟六号5年10月12日,在一场纷纷扬扬的雪花中,长二F火箭将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送入太空。飞船在太空历时4天19小时33分,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轨道舱留轨运行,开展了大量科学试验,为长寿命空间飞行器的研制积累了经验。7.神舟七号8年9月25日,长二F火箭将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神舟七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27日16点43分,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8.神舟八号年11月1日5点58分,长二F火箭托举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升空。11月3日1点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至此,我国成功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9.神舟九号年6月16日18点37分,长二F火箭托举着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进入太空。6月24日12点55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全面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10.神舟十号年6月11日17点38分,长二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号飞船,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搭乘飞船出征太空。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等。11.神舟十一号年10月17日7时30分,长二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2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五、来自“长征火箭”的告白————/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