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
太!空!授!课!
这是中国空间站
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一个接一个的项目
精彩纷呈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
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
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
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
设置地面分课堂
3名航天员
在轨介绍展示了
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
演示微重力环境下
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
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在四川
汶川县第一小学校六年级名学生
在学术报告厅参加了天宫课堂
“
“你们在太空上看到的风景有什么不同的呢?”
“你们会看到星星眨眼吗?”
“你们能看到UFO吗?”
”
对于这些问题
王亚平回答说
目前没有看到UFO
由于在大气层外
星星也不会眨眼睛了
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
而是深邃的黑色
此外,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
这场“太空级”名师授课
零延时的空中课堂
是如何将内容从空间站传回地球的呢?
▼
这离不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简称“中电十所”)的智慧力量——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3星”高速数传终端。
为了时刻知道航天器飞到哪儿、状态如何,可以给航天器通信、发出指令,我国搭建了一张航天测控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关键系统之一,测控系统的任务是完成对运载火箭、载人飞船的测控管理,也像一根“风筝线”,连接航天器与地面之间的通信。航天员进行天地话音通信、在空间站内上网冲浪,还有大量科学数据的传输,都靠这张网来实现。
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以无线电微波传播为基础的测控系统,用一个地点的地面站不可能实现对运载火箭,航天器进行全航程观测,需要用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千里眼”接力、护送、连接才能完成测控任务。
这其中,既有佳木斯66米深空测控站、喀什35米测控站等地面上的“千里眼”,也有“远望”号远洋测量船这样的海基测控站,更有在距离地球3.6万公里远的静止轨道上运行的天链中继卫星。控制中心、测控站、测量船、天链卫星,它们共同组成了测控网。
此次在“天宫课堂”中担当信号传输大任的就是天链系列卫星。它们主要用于为飞船、空间技术实验室、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为中低轨道遥感、测绘、气象等卫星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在本次太空授课中,来自成都中电十所研发的高速数传终端,负责“破译”空间站通过“天链一号03星”转发的下行的宽带视频信号,进行一番解调译码后,实时分发给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
据中电十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共有4台高速数传终端参与此次任务,在整个任务期间,高速数传终端工作稳定,保障了此次太空授课任务的顺利实施。
综合新华社、川观新闻
编辑周霖
原标题:《刚刚,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四川学生提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