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禁忌什么食物 https://m.39.net/pf/a_6985661.html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首战告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正式拉开大幕。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从北斗组网到火星探测,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走向自主研发的飞速发展期。在这一复杂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将新一代运载火箭从图纸变为现实,离不开一群年轻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就是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天津火箭公司)的员工们。十二年征途中,天津火箭公司员工继承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传统,秉承“创业”和“创新”理念,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克服一道道艰难险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让运载火箭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年5月,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集体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颁发的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近期,本刊记者采访了天津火箭公司几位年轻人,聆听他们的奋斗青春。盐碱地上的开拓时光镜头拉回本世纪初,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方案日渐明晰。大火箭芯级直径比以往的火箭大得多,考虑到运输等因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决定建设一座临海生产基地,经过反复勘察,最终选址天津市滨海新区。火箭院的创业者们陆续来到这里,开始与时间赛跑,用探索创新和吃苦耐劳一步步实现中国航天强国梦想。年落户滨海新区时,亩厂区还是一片荒芜人烟的盐碱地,杂草丛生。为了抢进度,厂房刚刚建好,全新研制的焊接设备就已进入厂房,大家在厂房内搭起临时工棚,开展验证试验……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遍地泥泞,车常常会陷进泥里,大家就下车一起推。厂房刚建好时,没有上下水,甚至连厕所都没有,女员工尤其不方便,只能到附近荒草地里找个隐蔽地方上厕所。食堂也是前几年才建好,之前,大家蹲在路边吃盒饭,吃了好几年。虽然条件差,任务质量却一点不能含糊。冬天焊接厂房没有暖气,车间里只有零度左右。温度达不到焊接条件,大家就在车间里盖起一间小房子,安装空调使室温达到20℃,满足焊接条件。但工作人员在巨大温差中频繁进出,难免着凉,车间里喷嚏声此起彼伏。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面对极高的施工难度、匮乏的基础设施,以及长期奔波的工作状态,天津火箭公司的员工们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航天精神,“边建设、边招人、边研制”,走出中国航天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长五”是边研制边试验,从年到年,试验做了4年,每到火箭临出厂前的一个半月,基地便开始进入24小时工作制。这几乎成了天津大火箭基地的新传统,歇人不歇机,零件、部件、总装全部是24小时轮班制,车间里永远灯火通明,火箭里永远有人在工作。年,在长七合练箭总装测试的两个多月中,天津火箭公司百余位员工几乎每天晚上都是12点以后下班,第二天早上8点半又准时来到工位上。年6月25日,长征七号首飞成功,随同前往文昌发射场基地的年轻人兴奋地抱在一起喊着跳着,还有人悄悄抹去眼角泪水。随着这次发射成功,天津火箭公司迎来首胜,也拉开我国中型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序幕。同年11月3日,长征五号成功首飞,助力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跃居世界前列,成为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年一年时间里,相继完成长征五号B首飞箭、长征五号遥四箭、长征五号遥五箭、长征八号首飞箭发射任务,实现“四战四捷”……骆鑫生天津火箭公司一步一个脚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重要指示精神及“强化使命担当,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的明确要求,在我国迈向航天强国征程上留下坚实而闪亮的脚印。越干越紧张,越干越谨慎装配一组班组长骆鑫生一天的工作从每天早上八点半的晨会开始,由各个岗长简单汇报前一天工作情况。作为班组长,骆鑫生把当天工作做简单安排,再叮嘱一下注意事项、施工安全等,之后大家各自开始工作。为确保探月探火,去年一年,骆鑫生有多天都在文昌发射场。发射场工作没有休息日。今年大年初二,骆鑫生和同事们就投入了忙碌的工作。初六,又奔赴靶场执行天和核心舱的发射任务。长征五号B火箭拥有目前我国最长最大的整流罩,长度达到20.5米、直径5.2米,相当于六层楼高度,如此宽敞空间,也是为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而量身打造。因整流罩太长、太大,所以极易出现变形。长征五号B合练箭、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整流罩合罩,都因整流罩变形严重而反复工作。“我们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整流罩,干活的时候一边干一边摸索,怎么能干得顺畅。”骆鑫生说,“这次任务意义重大,我们向整流罩发起挑战,必须保证合罩一次成功”。在火箭出发前,整流罩刚到总装测试车间,车间便通过在整流罩中间部位增加吊装点、自制整流罩内吊点拉紧器等方式,控制整流罩变形。在靶场,因为整流罩内包络与天和核心舱外包络间隙较小,总装的每一步,18名试验队员都倍加小心。同时,他们还以班前会、交底会形式,提前熟悉点位工作、复习注意事项,为整流罩合罩做好准备。“把一天工作分解,具体到每一步,每一个人,精细到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要求。对指挥、工作流程上一些不科学的地方,及时总结,做出调整。”此外,还要反复检查,一天的工作完成后,拍照确认,通过照片再来检查工作有没有问题。经过长途运输,已经装配好的整流罩对接桁还需要在靶场重新校准力矩,以保证整流罩有效分离。对接桁反复拆装,容易出现变形,而产生装配误差,影响后续对接。试验队员想到了做标记的方法,即对接桁拆下前,画出对接桁的位置并编号,待校准工作完成后,按照编号和位置将对接桁复位,达到整流罩最佳状态。同时,因为整流罩合罩时是垂直状态,如果不能找准基点,就会出现半罩无法合罩的情况。试验队员通过确定基准,并固定基准的方法,最终实现整流罩合罩一次成功。“领导经常说,为什么在家干活的时候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但是在发射场没有,可能是因为在发射场我们压力更大,所以工作起来谨小慎微,可以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骆鑫生说。从毕业进入天津火箭公司,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越干越紧张,越干越谨慎,是他的感受。“刚开始干这份工作时,对这个产品的重要性理解得还不是特别深,越干越觉得,火箭事业关系到国家荣誉,就会对自己要求越来越严格。”“可以说,每一次发射任务都会带来新的压力,就像这一次天和核心舱,空间站建设是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新的一页,我们心里想着一定要保证它的成功。”骆鑫生说。每一次发射前一段时间,紧张和压力都让他睡不好,但是要强迫自己休息,因为发射前24小时还要通宵工作。问到工作以来,最幸福的一刻是什么时候?骆鑫生还记得,长七遥一火箭发射前,连续三个月连轴转,没有在晚上12点前下过班,“那会儿真的有点崩溃”。终于迎来发射那天,骆鑫生和另外一名队友担任抢险队员。抢险队员的职责是如果在发射现场出现紧急情况,要随时冲上去解决。“火箭已经点火升空了,我俩都还揪着一颗心,还在想着要随时冲上去抢险。直到火箭已经升空好远,我们才反应过来,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了。”在现场,两个人抱头痛哭。那一刻,却是他觉得最幸福的时刻。所有压力、辛苦,都化作一个字,值!骆鑫生说。骆鑫生是甘肃人,因为工作紧张,已经六年没有回老家过年。孩子一岁生日也没能在身边庆祝。现在孩子四岁了,很多时候,和爸爸沟通就是通过视频聊天。对于家人的支持,他充满感恩,也难免愧疚。“每一次加班加不动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想过放弃的念头。但是航天这份工作,干时间长了就会离不开它。它能给我的荣誉感,其他任何行业都替代不了。”骆鑫生说。0.01毫米的责任长征运载火箭大部件主要由有效载荷舱、整流罩、氧化剂箱、仪器舱、箱间段、燃烧剂箱、级间段、发动机推力结构、尾舱及分离机构组成,小的组成涉及到管路、活门、电缆及仪器等。火箭零部件,大的直径五六米,小的只有几毫米,每个零件在“上岗”前,都必须经过严格“入职体检”。一丝一毫误差问题,都很难躲过火箭质检员的火眼金睛。年出生的史蕊,在天津基地建好不久,就进入天津火箭公司,进入检验组,成为公司第一个拿到检验印章的质检员。她所在的车间,承载着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千上万个零件的检验。检验标准以毫米为单位,精度能达到0.01,和头发丝精度差不多。仅仅一个螺栓,就需要检测十几个尺寸。火箭外壳是一张张很多三角形构成的壁板,整张壁板都要测量一遍,每个三角形内还要测量很多点,按照规定,一张壁板测量七八百个点就可以了,但是史蕊每次都要测量个点以上。“检测的点越多、密度越大,结果才更可靠。”通常情况下,火箭质检员会按照图纸、国家机械标准等要求来进行检测,但是史蕊认为,要揪出零件上不易被发现的隐患,还需要检测人员在标准之外多一些经验和责任心。“尽量减少误差,除了熟悉检验标准,还要对整个组装体系、流程尽可能熟悉。”为此,她总是一趟一趟地到火箭装配车间,向设计人员了解火箭构造,装配情况。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零件,她就要登梯爬高,一个点一个点地检测、核对。作为最后一个在火箭零件产品质量证明上盖章的人,检验人员一人一章,终身负责。“这个印章对我来说意味着责任。我要用一切来保证它的质量没有问题。”史蕊说。工作也出现过一些疏忽。火箭上每一个螺纹,都需要检测螺纹孔与顶面的垂直度。有一次,一个螺纹孔偏了两度,但是在检查过程中没有发现。“当时经验不足,造成这个问题发生,直到总装环节才发现。”这个螺纹是用来固定火箭的一个助推,当时已经组装好了,又一层层全部拆开。史蕊连夜联系,及时更换合格零件,大家一直忙碌到深夜。这件事让史蕊印象深刻,也更加体会到,“失败是差一点的成功,成功是差一点的失败”。从年刚刚毕业来到天津火箭公司,从一张白纸到渐渐被航天文化浸润、影响,“不能出错”已经成为她印在脑海中的一道钢印。一位老领导跟她讲,曾经有一枚扣子掉进火箭贮箱里,全车间所有人停下手头工作一起找,必须把这枚扣子找到才行,因为它如果留在箱内,会形成一个多余物,等发射时震动或者飞行的时候,就可能会造成影响。所以现在,工作人员进车间都要换上专用的衣服,不能有扣子,袖口要收紧。手表、耳环、戒指、项链等饰品一律不能佩戴。“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一些细节,也体现航天产品不一样的特性。”史蕊现在,史蕊在焊接车间担任检验组组长,带着一支年轻团队继续奋战。和以前一个一个检验零件相比,现在的工作,更多是做好团队管理。史蕊认为,很多工作不能等着领导派给自己,而是要主动去做。多年工作中,她认识到,及时总结经验和知识分享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好方法。为让班组人员技能得到系统培训,她在中午休息时间或者工作空档召集大家编写培训材料,把检验当中容易失误、需要注意的点一一列出,把这些材料、知识汇集起来集中给大家培训。“不管我调到哪个岗位上,都要尽心尽职把工作做好做扎实,保证我交付到下游车间的产品没有问题。”由于工作岗位原因,史蕊大多不能在发射基地亲眼看着火箭升空,而是和很多人一样,在后方看新闻直播。她还记得,看到长征七号首飞成功消息时的自豪感。“亲自参与打造的火箭,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一刻,真的特别自豪。”史蕊说。时代变了,精神没有变去年,我国航天发射开启“超级”模式,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为确保运载火箭生产任务能够按时完成,基地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年出生的苗永越负责火箭燃料储箱的焊接,这在火箭生产过程中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面对直线上升的任务量,苗永越和同事们常常需要连轴转。苗永越焊接一个焊缝需要80分钟,这个期间他需要一直趴在工位上,全神贯注观察和控制焊接点位的状态,并不断微调各种参数。眼睛酸了就眨眨眼,胳膊麻了就稍微动一动。焊枪发出的强光有辐射,紫外线强度有时超过烈日的照射,如果防护不严,把皮肤露在外面,焊接完之后就会发现皮肤已经被灼伤一大片,“有时候还会有一股烤焦的味道”。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时候,苗永越颇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很渴望抓紧能把技术给攻下来,于是自己加码刻苦练习,被电弧强光伤了眼睛,俗称“打了眼”,瞬间视野一片漆黑,一晚上眼睛都在不停流泪,又酸又痛。后来,为防止新来的年轻人再受到这样的伤害,担任班组长后,苗永越总是手把手指导年轻人,手拿焊枪的角度、姿势等,尽可能详细讲解。为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他还会把一些新人召集到一起,总结一下这段时间大家有什么疑惑,请师傅集中来帮助他们解决。“因为了解别人的失误,对自己也是有帮助的。”记得在长五研制阶段,有一次,一个焊接任务遇到困难,苗永越和同事们从头一天早上八点半上班开始就反复焊接、调整,不成功就反复试,不知不觉,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的太阳都出来了。“那时候全神贯注在工作中,完全没有感到时间过得那么快。”像这样在工作中迎来的早晨,苗永越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次。用他们的话说,“晚上12点之前下班都不叫加班”。而光赶进度还不行,还要追求质量精益求精。“天津火箭公司有一句话,我们不要99分,只要分。99分其实和零分没有区别。”时间最长的一次,他48小时没有合眼,也曾在熬夜工作后回到宿舍,感到一阵晕眩,晕倒在地上。把他留下来的,还是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作为航天人带给他的这份荣誉感。苗永越还记得十年前,刚刚毕业进入天津火箭公司时,先到北京,在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实习。百年老厂的厚重积淀,一脉相承的航天精神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年轻人。他们跟师傅学习工作经验,方式方法,也学习工作风格和态度。在采访中,几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崔大师”。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运载火箭总装测试技能大师崔蕴。不疯魔不成活,崔蕴对造火箭的痴迷无人能比,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就是为火箭而生,多件装配工具全能熟练运用,大到发动机,小到螺丝钉,他把火箭结构“刻”在脑子里。甚至为了火箭,他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年7月13日,长二捆火箭燃料泄漏,崔蕴作为总装测试一线人员,义无反顾冲进抢险现场。在舱内连续工作近一个小时,出舱后,医院,经检查,肺部75%烧伤,生命垂危。经过多次抢救,崔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大家以为他会从此离开总装一线,可没多久,崔蕴就主动申请调回总装车间。转眼间,崔蕴已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但因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工作繁忙,崔蕴仍然奔波在天津火箭总装车间和文昌发射场之间。在发射场,他和年轻人一样爬上爬下。提起崔大师,年轻人总是又敬又怕。骆鑫生作为崔蕴的得意门生之一,在他心里,崔大师对工作的执着无人能及,要求更是苛刻。一次,骆鑫生安装的两个零部件间出现间隙,崔蕴看到便问:“间隙有多大?测量了吗?”骆鑫生答:“没有,一会儿装上螺栓就没有间隙了。”话音刚落,崔蕴便火冒三丈:“用螺栓拉拢很容易导致产品变形,你知道吗?”“有时候觉得他挺夸张的。”骆鑫生说,“他会把一件很小的事情无限去放大,放大到这件事情会影响火箭发射。他训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这种感觉,但是等他训完之后觉得,如果不注意这个错误,真的会失败。对工作,他总是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让我们特别佩服”。这些年,崔蕴手把手将一个个刚毕业的学生,培养成一支可以独立完成大火箭总装装配的队伍。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年轻航天人身上的传承。坚守与奋战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总装车间的崔鑫是山西忻州人。年春节期间,北方大雪纷飞,他为赶回单位抢任务,大年初一早晨即从老家出发,先走几十公里山路,又搭顺路货车,然后赶火车,终于在大年初三上班之前赶到单位。年来到基地的赵鸿飞,是天津火箭公司第一位女技术人员,建设前期连女厕所都没有的情况下,把自己当成“男汉子”,和男同事一起“摸爬滚打”,安调生产设备。后期在总装车间,赵鸿飞牵头策划国内第二次、目前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助推分离试验。年,疫情突如其来。为不耽误后续任务研制生产,公司大年初一晚上就紧急召回外省籍员工,并按照区域要求进行隔离。所有员工在隔离期满后,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上,天津火箭公司在第一时间复产复工,最终完成两发火箭发射任务,在特殊时期保证按时完成国家任务……在天津火箭公司有一句话叫做“后墙不倒”“以国为重”。后墙就是火箭要出厂的那道墙,那个时间节点是必须严格守住的。这是中国航天人的铮铮誓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通往星辰大海的旅途同样如此。每一个航天事业“老将”,都从青年时代便立下“航天报国”志向,在一往无前的奋斗中逐渐老去。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将青春挥洒在试验场上、组装厂内。接受采访时,年轻团队说,和老一辈航天人相比,现在工作环境好了很多,生活上也衣食无忧,更多需要克服的是心理上的障碍,要忍得住寂寞,放下一些诱惑,多一些吃苦耐劳的精神。“航天报国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信念,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这是掷地有声的青春宣言。[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年第9-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