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根据任务安排,今年将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未来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中国空间站有哪些特点?未来的开放标准是什么?为何要提供国际“共享”?本期节目,特别邀请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为您解读。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解读中国空间站建造。中国网杨佳摄影
中国网:中国空间站计划是在年底建造完成并投入运营。中国空间站的整体功能布局、建设性能等方面具有哪些特点?未来运营的条件是什么?
杨宇光:关于这个问题肯定要做一下对比了。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有四代空间站,第一代空间站是前苏联的“礼炮一号”到“礼炮五号”,以及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一号”。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历史上只有一个飞船或者只有一个航天器造访。有一种说法是“天空实验室一号”有两个对接口,但是从它整个的运营历史上来看,它都同时最多只对接了一个航天器,只对接了一艘阿波罗飞船,所以他们是第一代空间站。
第二代空间站是前苏联的“礼炮六号”和“礼炮七号”,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前后各有一个对接口,这样当一艘飞船带着乘组去和它对接的时候,乘组在空间站里面驻留就有机会发射另外一艘货运飞船去给它送补给,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它不断地打破人类长期在轨驻留的纪录。
第三代空间站只有一个,就是前苏联(建造)、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特点是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除了前后各有一个对接口以外,它就是在其中一个对接口,我们称之为一个节点舱,这个节点舱上下左右还各有一个靠泊口,这样的话“和平号空间站”就有条件在对接一艘载人飞船和对接一艘货运飞船的同时,还能够再增加很多的大型舱段。它是由它的核心舱、量子一号实验舱、量子二号实验舱、光谱号舱、晶体号舱、自然号舱,还有一个用于对接的小舱——这么多舱段对接在一起的,也就是采用一种模块化或者说是搭积木的方式来实现的。它整个组合体有多吨重,被誉为是“人造天宫”,可以说是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丰碑。
目前人类的第四代空间站是国际空间站,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桁架挂舱的方式,它有一个米宽的大的桁架,桁架的两侧有四对太阳能帆板,非常巨大,所有的节点舱都是挂在这个桁架上的,称之为“桁架挂舱式”的空间站。
我国的“天宫空间站”比较特殊,它采用了类似于第三代的空间站,也就是“和平号空间站”的模块化设计,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是基本配置.这个基本配置甚至规模还不到和平号的一半,但是从技术先进性、指标和功能角度来说它是属于第四代空间站的,也就是和国际空间站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原因在于我们“天宫空间站”因为时代的原因,采用了很多更为先进的技术。比如我们在“问天号”舱和“梦天号”舱的尾部有两对非常巨大的太阳能帆板,而这个帆板也是和国际空间站的大型的帆板一样。帆板的面能够用理想的方向来对准太阳,这是我们第四代空间站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我们也采用了很多的局部的先进技术。比如,我们的“天和一号”核心舱是世界上第一个装备了电推进系统的空间站,其他的包括目前的国际空间站都没有这么用,因为电推进系统尽管推力很小但效率非常高,这是我们提高效率非常重要的举措,也是它的先进性所在。
刚才已经提到了供电能力和推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是科研机柜数量。尽管我们的空间站甚至它的规模不到“和平号空间站”的一半,更不要说和超过吨重的国际空间站比了,但它的效率还是比较高了,尤其是“问天号”和“梦天号”实验舱入驻以后,等于提供的科研机柜数量非常多,这等于确实能够做的科研的工作就更多,这样既符合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是大国,但是我们要有限的经费、有限的投入做这些大科学研究的基本的约束条件。同时,又保证它的先进性,保证它的高效,这样能够获得符合一个航天强国地位的科学的研究的产出,这是我们的定位所在。
还有一个就希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