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重达22.5吨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乘坐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升空,并且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核心舱的成功升空,不仅代表着空间站建造任务拉开序幕,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人距离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又进了一步。
每当说起中国的空间站,就难免会让人想起那个将中国拒之门外的国际空间站,从被拒之日起,中国人心中就始终憋着一口气,势必要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现如今,天宫号核心舱已进入预定轨道,之后也将陆续实施货运补给,载人飞行等多次任务,最后将在年前后完成空间站的搭建。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即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站。空间站有了,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变了,从当初的能否造,变成了现在能否超越。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会不会死在沙滩上我们无法预测,但后浪必定来势汹汹。
国际空间站VS中国空间站
国际空间于年开始建造,集合了美、俄等16国的技术和财力,耗时12年建造完成。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其规模达到了吨,可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
至于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我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初被美国拒之门外后,我国便于年9月,正式敲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是实现载人飞船与空间飞行器对接;第三步是建造空间站。从92年至今,我们为建造空间站已经准备了20年。之所以耗费如此长的时间,是因为我国航天技术孱弱,底子薄,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
至于规模方面,我国的空间站三舱的组合体为60吨左右,对接货运飞船,以及载人飞船后能达到90多吨,如果需要,最高能达到吨。但从规模方面来看,这与国际空间站吨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过,空间站的规模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因为我们是独自建设的,必须考虑耗费和自身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够用就行。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天宫空间站所包含的舱段已足够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况且,空间站根本没必要追求规模,而是应该追求使用效率。就比如国际空间站,起站内30%都是无效率的闲置舱,这完全就是资源的浪费。除了规模之外,在其余方面,中国的空间站都更具竞争优势,而这恰好是起步晚带来的后发优势。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空间站相比国际空间站建设得比较晚,但具有后发优势,现在在空间站的建设方面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应用以及后续应用方面还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一些传感器空间站等空间站建造相关技术都是立足于目前我国发展能力和水平,综合这些能力实现最优、最好的性能,既符合我国国情,也和世界先进水平比肩。
国际空间站从年便开始建造,虽然都使用了当时最顶尖的科学技术,但放到如今,难免会显得有些落后。空间站并不像我们的手机那样,随时都能更新换代,除了外接的货运舱段之外,其余的舱段只能进行维护,并不能更换。可即便维护得再精细,损耗也是难免的,这点从国际空间站频繁出现安全事故就能看出。而中国的空间站所应用的都是目前最顶尖的科学技术。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其实,这种对比意义并不大,因为当中国的空间站全面建设完成时,国际空间站也快退役,届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