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塞!中国空间站又传来好消息啦,我们国家首次成功实现在轨观测到导电环磨屑产生过程和团簇现象哦!
哇,中国空间站的成果真不少啊,是不是比国际空间站的还多呢?
当然,中国空间站是独立建成的,所以我们先知道成果没问题,国际空间站的成果可能只有合作国知道。
可不是嘛,这次实验成果再次让我们看到,未来中国空间站的价值会更明显,因为会有更多国家想加入中国空间站。
在国外看到中国空间站的这些成果,谁不想来“分一杯羹”呢?
而且,我国也是开放性的,但太空战略的重要部分,为了避免大家担心的问题,我们也在改变,至于有什么改变,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对,这回我国传来的好消息是,中国首次执行这任务,而且成功了。
当然,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任务的成果价值不高,但其实,这完全是误解,这个实验对我国在太空电力运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常言说得好,在我们地面的电力系统中,都会有“消耗”的情况,空间站就更不用说了。
那这项实验成果就可以进一步搞清楚导电环长期运转磨出来的屑在真空、失重和电磁场一起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原理,所以可以在空间站平台上做相关试验工作。
还能对比下磨屑在真空、失重和电磁场共同作用下团聚、生长或运动的现象,用来解决太空里的电力故障问题,像导电环的短路或断路故障。
那咱们就来改进下未来我国的太空导电环设计吧,这样能防止短路和断路,延长空间机电产品的寿命,也能保证航天器平台的安全,让它更耐用,这就是好处。
而且中国空间站未来要走向全球化,等更多国家加入后,我们在太空的维护力量会更强。
要是每个系统都能做到最好,问题不就少了嘛,那实施维护等计划就方便多了。
所以,国际空间站快退休了,我国新一轮的太空战略也开始了。
对,中国要打造全新“太空母港”,这是战略性计划。为啥?
我国空间站开放后,很多人担心,未来国外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后,可能会搞破坏。
另外,首批科学实验名单显示,已经有17个国家加入中国空间站,分别是:
印度、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肯尼亚、荷兰、挪威、墨西哥、波兰、秘鲁、沙特、西班牙、俄罗斯这17个国家。
在这份名单里,好多网友直接就“炸了”,都说——该拒绝的就一概别友好!
但我们也反复强调过,中国在进行项目审批时是有要求的,并不是所有国家的项目都能加入。
所以在美国申请时,中国觉得美国项目不符合要求,就直接拒了,这一层风险基本没啥问题。但总有人过不了这关,“万一”的问题也没法保证。
确实,这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不只是项目,我国还官宣了国外航天员要加入中国空间站,那这风险岂不是更大了?
那这个风险把控,就不用担心了,中国要打造全新“太空母港”,建立“分舱位”,能对接空间站主体,也能分开,有独立性。
就这些“舱段”需要物资、燃料补给时对接一下,补完分离开,那国外项目、其他人还有多少机会来破坏中国空间站呢?
那全新“太空母港”一旦打造完成,这些担忧的问题就会消失,根本就不是问题。
当然了,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国有这个技术吗?
对的,天舟五号是我们国家的全密封货运飞船,重量大概是13.5吨,总长10.6米,舱体最粗部分直径有3.35米,太阳电池翼完全展开后最宽能到15米。
这个货运飞船是年发射的,年5月,天舟五号离开空间站组合体,然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它又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了。
就在这个撤离、对接、再撤离的技术方面,可能就是一次技术验证,我国可以在太空实现“随意对接、撤离”,而且完全没问题,这也是大型太空舱之间的技术对接验证。
那我国现在其实已经有这方面的技术了,未来就多打造一些太空舱,不断地送到中国空间站区域的轨道上就行,而且,我国在天舟五号的对接上,本身也实现了技术突破。
一是交会对接的控制制导策略得到了优化,远距离导引过程的飞行时间从多圈次缩短到不到一圈,多次轨道机动也被压缩为两次综合轨道机动,这部分的用时从约4个多小时减少到约1个小时。
二是在近距离自主控制段,减少了多个确认飞船状态的停泊点,就像动车组减少经停车站数量一样,提高了接近速度,所以,这方面的时长从两个多小时缩短到了约四十分钟。
这技术以后要是进行“分舱位”建设,也能用,所以,这也意味着我国完成了交会对接方面的一个挑战,大概就是这样。
因此,我们希望全新“太空母港”能早日建成,这样大家就都不用担心了。不过,相信祖国就好,我们考虑到的肯定也是大家所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