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完成第31月昼工作期
7月1日,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完成31个月昼的科学探测工作,顺利度过超过个地球日,月球车累计行驶.6米。作为航天事业的工作者,听党指挥、矢志不渝,以一次次任务的圆满成功向党的年华诞献礼。
风云四号B星首图发布
7月1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B星成功获取首批高精度高时效可见光观测图像。这批图像可直观显示对流云团的精细化结构,时空分辨率分别从5分钟、米提高到1分钟、米,提升了中小尺度云团连续快速监测能力,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特别是突发性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太空又多了一颗中国星:“张弥曼星”!
7月初,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续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贡献。
张弥曼院士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
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宽幅01B卫星
7月3日10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宽幅01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3颗吉林一号高分03D卫星和星时代-10卫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次飞行。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
7月4日8时11分,航天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和航天员汤洪波一块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在机械臂的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05星
7月5日7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次飞行。
我国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5星
7月6日23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次飞行。
研究成果揭示嫦娥四号降落过程中月球表面的“风蚀”作用
7月8日,在遥远的月球背面,嫦娥四号正处于第32月昼工作期,“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行驶里程超过米。嫦娥四号科研团队采用图像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创新方法,对嫦娥四号降落相机及全景相机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嫦娥四号着陆器降落时的扬尘发射角、扬尘量、月壤侵蚀深度、侵蚀范围等关键数据。
基于嫦娥四号降落图像的分析结果不仅验证了现有羽流-尘埃侵蚀模型,为模型改进提供了优化方法,还可以为后续探月任务的工程策略选择提供指导。
“祝融号”带你看“火岩”“火尘”“火沙”
7月9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公开了5张“祝融号”火星车行进路上的沿途地貌图像。截至7月8日,“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54个火星日,行驶里程超过米。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以来,向南行驶开展巡视探测,导航地形相机每日对沿途地貌进行成像,行进中次表层雷达、气象测量仪、表面磁场探测仪开机探测,途中遇到岩石、沙丘等特殊地貌时,利用表面成分探测仪、多光谱相机等开展定点探测。
▲图为行进路上的火星岩石图像,由多光谱相机获取的多个谱段数据合成,图中可见火星岩石的纹理特征和火星车车辙。(火星岩石)
▲图为行进路上的火星岩石图像,由多光谱相机获取的多个谱段数据合成,图中呈现了岩石表面火星尘土的覆盖情况。(火星岩石和尘土)
▲图为6月26日(第42火星日),火星车到达一处沙丘地带,利用导航地形相机拍摄了红色沙丘高分辨率影像,拍摄点距离沙丘约6米,周围分布有不同大小的石块,其中正对着火星车的石块宽约0.34米。(火星沙丘)
▲图为7月4日(第50火星日),火星车行驶至沙丘南侧,对周围地形地貌感知成像,图中可见沙丘全貌,长约40米,宽约8米,高约0.6米。(火星沙丘)
▲图中左侧为一簇形状各异的石块,右上角可见背罩和降落伞,成像时火星车距离着陆点直线距离约米,距离背罩和降落伞约米。(火星石块)
我国成功发射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卫星
7月9日19时5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次飞行。
“祝融号”火星车行驶里程突破米
截至7月11日20时,天问一号环绕器在轨工作天,工况正常。地火距离3.亿千米,光行时20分36秒。“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米,工况正常。
首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
7月12日,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在京联合举行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向13家科研机构发放了31份样品,共.4mg,其中光片样6个.6mg,岩屑样13个.8mg,粉末样12份mg。
据介绍,嫦娥五号样品与其他国家获得的月球样品不同,通过对嫦娥五号采集月球样品的研究,将对月球与行星演化、行星宜居性等方面产生新的认识。
“祝融号”近距离“看”降落伞与背罩
7月12日,“祝融号”火星车在南向巡视探测途中,路过降落伞与背罩组合体附近,利用导航地形相机对组合体进行成像,在(降落伞与背罩图像)中可见降落伞全貌和经气动烧蚀后的完整背罩结构,背罩上的姿控发动机导流孔清晰可辨,成像时火星车距离背罩约30米,距离着陆点约米。截至7月15日,火星车已工作60个火星日,累计行驶米,环绕器在轨运行天,工况正常。
▲图为降落伞与背罩图像。
▲图为在接近和驶离过程中,火星车前避障相机拍摄到的降落伞与背罩。(前避障相机图像)
▲图为在接近和驶离过程中,火星车后避障相机拍摄到的降落伞与背罩(后避障相机图像)
▲图为5月15日着陆过程中降落伞打开后的图像。(降落伞图像)
我国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演示验证项目首飞取得圆满成功
7月1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亚轨道重复使用演示验证项目运载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起飞,按照设定程序完成飞行后,平稳水平着陆于阿拉善右旗机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介绍,发展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可作为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子级,是航天航空技术的高度融合体。该项目的圆满成功,为我国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领域创新发展和自主可控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祝融号”火星车行驶突破一华里
据7月17日夜23时“天问一号”传回的信息,当日“祝融号”火星车行驶里程突破一华里(米),即将到达第二处沙丘,计划对沙丘及周边环境开展详细探测。"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63个火星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在轨工作天,距离地球约3.75亿千米,单向通信时延接近21分钟。两器状态良好,各分系统工况正常。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
7月19日8时1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天启星座15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次飞行。本次任务还搭载了“基于降落伞的整流罩落区控制技术”,攻破了整流罩再入大气层过程结构解体难题,首次实现我国运载火箭整流罩带伞降落,为后续达成整流罩落区精确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出航!远望5号船踏上新航程
7月19日上午,远望5号船缓缓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再度奔赴预定海域执行海上测控任务。本次离港是远望5号船年第3次奔赴大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调配多颗卫星支援河南地区抗洪抢险
7月20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为支援河南地区连续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抗洪抢险,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动多颗卫星,对灾区进行成像观测,为救灾提供可靠数据支持河南暴雨救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公布核心舱组合体运行轨道参数
据中国载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