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高考化学时事热点钠及其化合物
TUhjnbcbe - 2025/5/12 20:43:00

2.“轻轨电车”是重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当电车启动时,电车电刷跟导线的接触点由于摩擦会产生高温,因此接触点上的材料应该具有耐高温、能导电且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该接触点上材料的选用较为合适的是

A.金刚石B.铝C.石墨D.钠

3.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针对以下配置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柔性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阵:砷化镓属于半导体,相对于硅电池,光电转化率更高

B.核心舱变轨动力依靠电推发动机:相对于化学燃料更加经济与环保

C.生活舱内配备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主要通过Na2O获取呼吸用氧

D.可再生水循环系统:从尿液分离出纯净水,可以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4.年11月“嫦娥五号”成功着陆月球,展示了以芳纶为主制成的五星红旗,用SiC增强铝基材料钻杆“挖土”,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研究表明月球表面的“土壤”主要含有氧、硅、铝、铁、镁、钙和钠等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嫦娥五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阵和锂离子电池组,均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B.制作五星红旗用的芳纶为合成纤维,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C.制作钻杆用的SiC又称金刚砂,具有硬度大、耐磨性好的优点

D.月球表面的“土壤”所含元素均可以利用焰色反应进行判断

5.中国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有利于吸收CO2

B.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C.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是可循环的物质

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Ca(HCO3)2

6.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下图为海洋中碳循环的简单原理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海洋碳循环过程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钙化释放CO2的离子方程式:2HCO+Ca2+=CaCO3↓+CO2↑+H2O

C.影响海洋碳循环的因素主要有海水的酸碱性、水温、藻类生物的分布等

D.光合作用,每生成0.1mol(CH2O)x转移电子数为4NA(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

7.我国青藏高原的盐湖中蕴藏着丰富的锂资源,已探明的储量约三千万吨,碳酸锂制备高纯金属锂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锂可保存在煤油中

B.使用复合助剂有利于碳酸钾的分解

C.“粉碎”是为了增加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D.真空热还原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

8.新中国化学题材邮票记载了我国化学的发展历程,形象地呈现了人类与化学相互依存的关系。下列邮票内容所涉及的主要物质,属于无机化合物的是

9.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系统,通过“溶解”水中的二氧化碳,以触发电化学反应,该装置可有效减少碳的排放,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系统工作时,a极为电源负极,电子从a极流出

B.系统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C.系统工作时,b极区可能会析出固体

D.系统工作时,b极区的电极反应式为2CO2+2H2O+2e-=2+H2

11.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燃放的焰火是焰色反应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此焰色反应是由于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使某些金属元素发出特殊颜色的光,所以焰色反应是化学反应

B.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以及煤的干馏和液化都能促使人们更有效地使用化石能源,有利于节能和环保

C.“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返回舱外表面使用的高温结构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D.用84消毒液与酒精混合使用能更有效杀灭新冠病毒

12.钠沉入液氨中,快速溶剂化(如图所示),得到深蓝色溶液,并慢慢产生气泡,且溶液颜色逐渐变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3.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NaCl、NH3、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

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___(填字母标号)。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①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乙装置中的试剂是___;

(Ⅱ)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___;

(Ⅲ)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___(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②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Ⅰ)实验时,须先从___管通入___气体,再从___管中通入___气体;

(Ⅱ)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___;

(3)请你再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___。

14.“以废治废”是基于“绿色化学”观念治理污染的思路。用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为Na2CO3)吸收烟气中的SO2,得到亚硫酸钠(Na2SO3)粗品。其流程如下:

(1)为加快工业废碱渣中Na2CO3的溶解,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过程①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3)上述流程中,加入NaOH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亚硫酸钠粗品中含有少量Na2SO4,原因是_______。

(5)设计实验证明亚硫酸钠粗品含有少量Na2SO4的方案是: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亚硫酸钠粗品,用适量蒸馏水溶解,_______,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Na2SO4。

15.氢化铝锂(LiAlH4)以其优良的还原性能在医药、香料、农药、染料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纯氢化铝锂是一种白色晶状固体,熔点℃,加热至℃时分解,溶于醚、四氢呋喃,在℃以下和干燥的空气中相对稳定,但遇水即爆炸性反应。目前世界上有四种工业生产LiAlH4的方法,其中施莱兴格(Schlesinger)法和高压合成法最为常见。

Ⅰ.施莱兴格(Schlesinger)法

Ⅱ.高压合成法

请根据题中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Schlesinger中的反应器需要附加电磁搅拌器,目的是________。

(2)Schlesinger的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

(3)采用Schlesinger时需要使用大量高纯度氩气,氩气的作用是________。

(4)为了降低成本,在Schlesinger工艺中有一种原料可以循环使用,这种原料是________。

(5)已知乙醚沸点为35℃,某工厂准备在蒸发室采用减压蒸发分离出产品,你认为有无必要,请简述理由________。

(6)两种工艺均使用过滤器,中学实验室中过滤装置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

(7)使用氢化铝锂要注意安全,少量未反应完的需要分解处理。其中一种处理方法是向其中缓慢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待无气体放出后视为处理完全。请写出此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开发锂离子电池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三位化学家。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使锂的需求量大增,自然界中主要的锂矿物为锂辉石、锂云母、透锂长石和磷锂铝石等。

(1)i.为鉴定某矿石中是否含有锂元素,可以采用焰色反应来进行鉴定,当观察到火焰呈_______,可以认为存在锂元素。

A.紫红色B.绿色C.黄色D.紫色(需透过蓝色钴玻璃)

ii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同样也要求处理电池废料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由Al箔、LiFePO4活性材料、少量不溶于酸碱的导电剂组成)中的资源,部分流程如图:

查阅资料,部分物质的溶解度(s),单位g,如下表所示:

(2)将回收的废旧锂离子电池进行预放电、拆分破碎、热处理等预处理,筛分后获得正极片。下列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___。

A.废旧锂离子电池在处理之前需要进行彻底放电,否则在后续处理中,残余的能量会集中释放,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B.预放电时电池中的锂离子移向负极,不利于提高正极片中锂元素的回收率。

C.热处理过程可以除去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难溶有机物、碳粉等。

(3)工业上为了最终获得一种常用金属,向碱溶一步所得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硫酸,请写出此时硫酸参与反应的所有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4)有人提出在―酸浸时,用H2O2代替HNO3效果会更好。请写出用双氧水代替硝酸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若滤液②中c(Li+)=4mol/L加入等体积的Na2CO3后,沉淀中的Li元素占原Li元素总量的95.5%,计算滤液③中c(CO32-)___________。(Ksp(LiCO)=1.62×10-3)

(6)综合考虑,最后流程中对―滤渣③‖洗涤时,常选用下列________(填字母)洗涤。

A.热水B.冷水C.酒精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工业上将回收的Li2CO3和滤渣②中FePO4粉碎与足量炭黑混合高温灼烧再生制备LiFePO4,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更好的节省了资源,保护了环境。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高考化学时事热点钠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