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觉醒来,梦天到站丨T十干,星
TUhjnbcbe - 2025/6/21 11:41:00
完成交会对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于北京时间年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后续,将按计划实施梦天实验舱转位,梦天实验舱将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01:18在本次交会对接过程中,科研人员克服了太阳与轨道夹角较大、太阳帆板发电能力弱,空间站组合体“L”构型质心发生较大横向偏移等困难,再次上演“万里穿针”,顺利完成了高精度交会对接。梦天实验舱是天宫空间站三个舱段中质量最大的舱段,并首次安装了电驱动自动开关的密封舱门,配合载荷转移机构,使其货物运送能力达到千克。梦天实验舱还具备微小飞行器释放能力,能满足百公斤级飞行器或多个规格立方星的释放需求。本次跟随梦天实验舱进入太空的,还有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高精度时频实验柜、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两相系统实验柜、流体物理实验柜、燃烧科学实验柜、在线维修装调实验柜等7个方面的8个科学实验柜。天宫空间站将是我国未来10年规模最大的空间综合性研究实验平台,将建成水平先进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在天上建起一座“星景房”10月31日15时37分我国迄今为止最重最大的航天器中国空间站第三大舱段“梦天”实验舱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托举升空随后,梦天实验舱精确入轨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续将按计划实施梦天实验舱转位梦天实验舱将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三舱最终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04:05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三十周年按照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梦天”实验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即将完成梦天实验舱(右侧,在轨转位后)与空间站组合体示意图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探究中国航天人在天上建起一座“星景房”此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成为现实“俯仰终宇宙”不再是幻想浩瀚宇宙见证着中国人的浪漫图源:星智科创就让我们一同回顾“天宫”空间站的组装建造历程吧~天宫一号十一年前的年9月29日伴随着戈壁大漠的一声轰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把“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送入太空随后的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也成功升空经过2天的追逐和5次变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从相距上万公里的不同轨道成功完成自动交会对接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也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肩负着多项重任它要与神舟飞船共同完成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要进行航天员空间驻留试验以及载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还要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搭载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年6月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状态下的自动交会对接之后又与“天宫一号”分离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控飞船实现与“天宫一号”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这也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升空于6月23日再次与“天宫一号”对接成熟的技术让中国航天人更加自信年6月20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开展了首次实时“太空授课”“天宫一号”在轨工作天先后与神舟飞船进行了6次交会对接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年3月21日“天宫一号”终止数据服务年4月2日超期服役2年半的“天宫一号”再次感受到了地球的温度它大部分在大气层中被烧毁残余部分落入南太平洋海面天宫二号比起“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的任务更加丰富它在太空有三大使命即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它还承载了14项科学实验任务的开展是一座实至名归的“空间实验室”年9月15日中秋夜“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搭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一个月后的10月16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就“追”上了太空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后两位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年4月22日至9月17日期间“天宫二号”又与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先后三次交会对接并开展推进剂补加试验俗称“太空加油”这同样是保障空间站运行必不可少的技术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受控离轨以一道绚烂的光芒消逝在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可以说,在轨运行天22小时54分56秒的“天宫二号”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在中国人探索航天的征途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天宫”空间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两位“前辈”打下的基础上“天宫”空间站组合体建设正式拉开序幕05:37“天宫”空间站基本构型由一段核心舱——“天和”及两段实验舱——“问天”和“梦天”以“T”字形布局组成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神舟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天舟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设计寿命10年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延长寿命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图源:星智科创

“天和”核心舱

“天地人和”是中国人永恒的追求“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实现组合体控制和管理的主要舱段总长16.6米舱体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22.5吨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图源:星智科创“天和”核心舱具备开展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舱内配置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以及锻炼区能够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提供舒适良好的保障条件自年5月起“天和”核心舱独自在太空完成了与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舟四号三艘货运飞船以及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三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中国奇迹”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年10月16日-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开启了新一轮“太空出差”

“问天”实验舱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这是屈原在《天问》中所写“问天”实验舱是“天宫”空间站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该型空间站基本构型中两个大型在轨实验舱段中的第一个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7月25日3时13分“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7月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空间站两舱也形成“丨”字基本构型问天实验舱模拟图“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它由工作舱、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图源:星智科创年9月1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行首次出舱活动陈冬、刘洋在舱外作业蔡旭哲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共同完成“问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安装全景相机抬升等各项既定任务年9月17日实施神舟十四号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本次出舱活动有两个“首次”分别是首次安装“问天”气闸舱舱外助力手柄以及首次进行舱外救援验证经过三名航天员的密切协同他们完成出舱期间全部既定任务“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梦天实验舱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是诗人李贺在《梦天》中所写“梦天”实验舱是天宫空间站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空间站基本构型中两个大型在轨实验舱段中的第二个“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材料凝固机理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随着“梦天实验舱”的“归位”空间站三舱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中国空间站“完全体”得以最终建成按照计划今年12月还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完成在轨轮换届时,“天宫”空间站将迎来六名航天员的入住最美“星景房”将变得空前热闹天宫空间站未来构想图,知乎

洋上妖姬Mirai在“天宫”空间站的基本构型成功组建后可根据需求在核心舱的前端增建一舱或三舱组成空间站“十”、“干”字型的扩展构型长期乘航天员人数提高到6人以上达成长久不断续的空间常驻各舱模块也可以汰旧换新最大规模可达到吨

“巡天”光学舱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巡天”光学舱是“天宫”空间站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首个设置于地外空间的大型可见光天文望远镜其视场可达到美国哈勃望远镜的多倍预计将于年后单独发射升空以下视频来源于央视军事“巡天”光学舱虽为天宫空间站的一部分但它并非直接连接空间站组合体而将会与天宫空间站的主体部分长期共轨飞行巡天号光学舱想象图同时“巡天”光学舱不仅能自主飞行还具备主动交会和停靠空间站的能力需要时可与空间站主体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设备维护和载荷设备升级等活动以下视频来源于央视军事“巡天”光学舱将填补我国大型太空望远镜的空白有望凭借优秀的性能观测分析和揭示宇宙加速膨胀的机理甚至带来意料之外的重大科学发现十一年来从天宫一号15立方米的温馨小窝到“天和”核心舱立方米的“大开间”再到“三居室”的最美“星景房”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天宫”变得越来越宜居、实用年,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航天事业是集体事业。载人航天精神背后,是航天科技团队日复一日的刻苦攻关、拼搏研发。回想起攻关岁月,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曾说,为了赶上任务的进度,“我们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过年过节也做”。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航天科技团队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这首《祖国不会忘记》唱出了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集体心声。在艰苦环境下开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饱含着一个个航天人不求名利、舍小家为大家的默默奉献。年10月15日18时40分,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并在舱内并列展示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图源:新华社现如今,我们早已对“感觉良好”“北京明白”的一问一答习以为常,亲切关心起“出差三人组”的日常起居,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航天大国自信自强的体现。但不能忘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甚至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换来的。迈向“空间站时代”,我们的太空探索正不断结出硕果。“北斗”指路、“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梦想接连实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载人航天精神仍然是强大的“助推器”,让我们追寻星辰大海的征途行之愈坚,让我们叩问苍穹的脚步永不停歇。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工作、活动信息和青年
  辑丨安志伟、朱皓月校
  对丨贾昕萍、沈 弘校
  审丨孟诗琪、孙小千值班编委丨刘 斐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觉醒来,梦天到站丨T十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