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核心舱
“天地人和”是中国人永恒的追求“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实现组合体控制和管理的主要舱段总长16.6米舱体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22.5吨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图源:星智科创“天和”核心舱具备开展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舱内配置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以及锻炼区能够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提供舒适良好的保障条件自年5月起“天和”核心舱独自在太空完成了与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舟四号三艘货运飞船以及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三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中国奇迹”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年10月16日-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开启了新一轮“太空出差”“问天”实验舱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这是屈原在《天问》中所写“问天”实验舱是“天宫”空间站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该型空间站基本构型中两个大型在轨实验舱段中的第一个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7月25日3时13分“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7月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空间站两舱也形成“丨”字基本构型问天实验舱模拟图“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它由工作舱、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图源:星智科创年9月1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行首次出舱活动陈冬、刘洋在舱外作业蔡旭哲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共同完成“问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安装全景相机抬升等各项既定任务年9月17日实施神舟十四号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本次出舱活动有两个“首次”分别是首次安装“问天”气闸舱舱外助力手柄以及首次进行舱外救援验证经过三名航天员的密切协同他们完成出舱期间全部既定任务“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梦天实验舱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是诗人李贺在《梦天》中所写“梦天”实验舱是天宫空间站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空间站基本构型中两个大型在轨实验舱段中的第二个“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材料凝固机理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随着“梦天实验舱”的“归位”空间站三舱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中国空间站“完全体”得以最终建成按照计划今年12月还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完成在轨轮换届时,“天宫”空间站将迎来六名航天员的入住最美“星景房”将变得空前热闹天宫空间站未来构想图,知乎洋上妖姬Mirai在“天宫”空间站的基本构型成功组建后可根据需求在核心舱的前端增建一舱或三舱组成空间站“十”、“干”字型的扩展构型长期乘航天员人数提高到6人以上达成长久不断续的空间常驻各舱模块也可以汰旧换新最大规模可达到吨“巡天”光学舱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巡天”光学舱是“天宫”空间站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首个设置于地外空间的大型可见光天文望远镜其视场可达到美国哈勃望远镜的多倍预计将于年后单独发射升空以下视频来源于央视军事“巡天”光学舱虽为天宫空间站的一部分但它并非直接连接空间站组合体而将会与天宫空间站的主体部分长期共轨飞行巡天号光学舱想象图同时“巡天”光学舱不仅能自主飞行还具备主动交会和停靠空间站的能力需要时可与空间站主体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设备维护和载荷设备升级等活动以下视频来源于央视军事“巡天”光学舱将填补我国大型太空望远镜的空白有望凭借优秀的性能观测分析和揭示宇宙加速膨胀的机理甚至带来意料之外的重大科学发现十一年来从天宫一号15立方米的温馨小窝到“天和”核心舱立方米的“大开间”再到“三居室”的最美“星景房”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天宫”变得越来越宜居、实用年,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航天事业是集体事业。载人航天精神背后,是航天科技团队日复一日的刻苦攻关、拼搏研发。回想起攻关岁月,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曾说,为了赶上任务的进度,“我们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过年过节也做”。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航天科技团队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这首《祖国不会忘记》唱出了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集体心声。在艰苦环境下开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饱含着一个个航天人不求名利、舍小家为大家的默默奉献。年10月15日18时40分,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并在舱内并列展示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图源:新华社现如今,我们早已对“感觉良好”“北京明白”的一问一答习以为常,亲切关心起“出差三人组”的日常起居,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航天大国自信自强的体现。但不能忘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甚至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换来的。迈向“空间站时代”,我们的太空探索正不断结出硕果。“北斗”指路、“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梦想接连实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载人航天精神仍然是强大的“助推器”,让我们追寻星辰大海的征途行之愈坚,让我们叩问苍穹的脚步永不停歇。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工作、活动信息和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