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球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持续增加,但我们的太空探索仍在继续,11月29日我们的“神舟”十五号顺利升空,次日“神舟”飞船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神舟”飞船搭载的3名宇航员与仍然在轨的3名宇航员成功会师,六人在空间站的合影也将成为我们航天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六名宇航员将共同在轨工作5天时间,而我们的航天发展也正式迈入新的阶段,“神舟”十五号飞船升空后,我们“天宫”空间站的建造阶段也接近尾声,未来还将继续建设,这不仅是我们的航天成就,更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在这一时刻,外媒却冷嘲热讽嘲笑我们。
英国、法国的重要媒体对“神舟”十五号升空的消息予以报道,而美国《纽约时报》在面对我们的重大成就时总是阴阳怪气,虽然多次报道我们航天领域的消息,但总是吹毛求疵,对我们进行嘲笑,这次也不例外。《纽约时报》认为,我们的酒泉发射中心保密级别很高,而这是因为我们正在推进所谓的“太空军事计划”,实际上,美国的发射基地同样具备保密要求,这是国际通行的规则,但《纽约时报》却紧抓我们不放,其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纽约时报》极尽嘲讽之能事,但也看到了我们在航天发展方面不容忽视的成绩。我们的航天预算十分充足,而在太空领域也制定了长期计划,我们的不断发展也使得美国面临巨大压力,国会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变得更为激烈。
“天宫”空间站是我们的独立项目,投资规模不容小觑,而我们在航天计划的投资效率却令人称道,我们的空间站成本在8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今年的相关投入已经达到30亿美元,如果从建设期算起,美国在国际空间站的投入已经高达亿美元。诚然“天宫”空间站的规模比国际空间站更小,维护成本也仅为其25%左右,但我们的实验柜数量更多。即便面对如此鲜明的数据对比,《纽约时报》还是不愿面对现实,转而嘲笑我们没有合作对象。这种指责实际上毫无意义,毕竟“天宫”空间站是我们独立设计并建造的,而国际空间站本就是合作项目,而美国的其他航天项目也是独立完成。
近期美国与欧洲在航天领域展开合作,这也是美国“重返月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这种转变也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逐渐衰退,不得不与欧洲合作以减轻自己的压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空间站在建设完毕后,也欢迎世界各国的宇航员入驻,同时许多国家也已经提交了合作的实验项目。俄罗斯还表示将自行对接到空间站,以此加深两国的太空合作,从这一系列行动而言,美国《纽约时报》的嘲笑与指责,反而显示出美国的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