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中国也不例外,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近20余年来,随着影像学如B超、CT及MRI等检查的普及,在自然人群中,胆石症的发病率达10%左右;国内尸检结果报告,胆石症的发生率为7%。随着国人的生活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胆石症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在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粘液物质及钙等)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发生于各级胆管内的结石称胆管结石,发生于胆囊内的结石称胆囊结石,二者统称胆石症。多见于50岁以后。影响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淤滞、感染等三种。常为二种以上因素联合致病。按胆石组成成分可将胆石分为色素性胆石、胆固醇性胆石和混合石三种基本类型。我国以色素性胆石多见。胆固醇性胆石多见于西方国家。但是,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胆固醇性结石逐年增多。
胆石症形成的不可逆因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发病与基因、家族史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胆石症形成的可逆因素。
发病与妊娠的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发病与肥胖的关系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发病与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量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这类食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囊结石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但如果用药时间短,结石可以消失;快速体重丧失,例如不合理的减肥方法,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升高的;还有一些特殊疾病,例如甲状旁腺疾病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等等也可以引起胆囊结石的发病。
按照结石的化学成分可以把胆囊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结石三类。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都是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混合型结石。而胆囊结石的具体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考虑与脂类代谢、胆固醇过饱和、成核过程异常、胆囊功能异常、细菌和基因片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患者越发增多,有些保胆取石后又担心结石的复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尽可能避免胆石症的发生已经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以下提供些许帮助:每日三餐有规律的进食是预防结石的最好方法;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适当维生素和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适当运动的习惯,维持理想体重;避免长时间以坐姿从事工作;多饮水,少食煎炸油腻食物。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生活规律,适量的运动,是预防胆道结石的科学措施。
我们都知道,胆石症在出现之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都会因为它的存在而出现很多的不便。专家表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不受病症的影响,我们最好是对此病做一些相关的预防措施。那么,预防胆石症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戒烟酒:临床上胆石症的发生主要是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饮酒时间长、量大者则易形成胆结石。吸烟者胆石症的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2-3倍。因此要预防胆石症首先要戒烟戒酒。戒烟酒后胆石症的腹痛会有所缓解。术后患者仍需要戒烟酒,否则容易复发。
二、体育锻炼:参加适量的体力活动,避免超体重和肥胖,有助于降低胆石症的发病率。体力活动包括跑步、散步、游泳、打球、跳舞、爬楼梯、清洁房间等。
三、调节食谱:除了要戒酒之外,日常膳食需合理搭配,尽量少吃高脂、高油、多盐的食物,以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作为膳食的主体。脂肪的摄入量要严格限制,每日不超过40克。多选用易于消化的糖类,如红糖、蔗糖、蜂蜜等。切忌不吃早餐。
因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每日可给予克以上。每天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纤维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必要矿物质的摄入。多采用煮、熬、蒸等烹调方法,不要用油煎炸、爆炒等方法。
胆石症在临床上会有很多症状表现,然而最主要的症状则是腹痛、呕吐等症状,因此,当我们在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以上症状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症状,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比较保险。患有胆石症需要及早采用中草药排石治疗,胆囊结石直径在3厘米以内,胆总管结石直径在1厘米内,或肝胆管“泥沙”样结石,服用权健本草清液,即可清除体内垃圾,又可以排结石,一举两得;血脂高者服用权健银荷片,有很好的降脂作用。及时清除结石隐患,避免诱发胆管癌变。
林中